Page 116 - 2019-安寧專刊
P. 116

 
末期病人的醫師不再有法律上或是給付申報 上無謂的顧忌,才能提供病人即時而良好的 服務。
雖然上述困境仍須突破,但部份政策單 位已積極規畫方向,使醫療機構重視安寧服 務品質,自 2018 年起,國民健康署將癌症品 質指標評鑑納入早期安寧照護,屬於加分項 目,期能從政策引導促使醫院強化院內安寧 療護的角色,雖然目前所使用的「品質指標」 還需結合臨床實證,以確保符合提升品質的 目標;因為以癌症為例,實證研究發現癌症 病人若能早期介入提供緩和醫療及身心靈的 全人照護,對病人而言,生活品質會提升, 也能活的較久,所以逐步發展「按品質計酬 pay by performance」的制度,參考英國與澳 洲的品質評分標準,表現好就會增加給付或 給予獎勵,依此方向來推動品質的提升。
品質的微觀面則是能否好好地照護病 人,這有賴於醫療團隊尤其是安寧緩和的醫 師應具備足夠的能力。從臨床現況觀察,醫 師接受 3 個月的專科訓練時間太短、且專科 醫師甄試的鑑別篩選度不盡理想,當專業訓 練不足,品質即難以提升。黃信彰副院長建 議專科醫師臨床訓練至少應延長為 6 個月, 才能具有足夠的專業基礎以提供良好的安寧 醫療服務。
另一個影響照顧品質的,是投入者寡。 取得專科醫師資格後僅有約 1/10 投入安寧 療護的臨床工作,其餘則非從事相關領域; 安寧緩和醫療是一種專業,一旦一段時間沒 有接觸,對於安寧療護的照護模式會感到陌 生,需要再重新接觸熟悉。從另一個角度觀 察,黃曉峰醫師不禁感歎,即使是實際投入 的安寧緩和醫療臨床醫師,絕大部分還要同
時兼顧及其他範圍的醫療工作,無法專注於 發展安寧緩和的專業。對於醫師投入安寧療 護專業的種種困難,還有待政府、健保給 付、以及院內政策的改善。
安寧緩和醫療在職教育的持續提升
當各專業在職中要加入新的知能之時, 常聽到「種子師資培訓」的用詞。王英偉署 長感到這個詞已流於浮濫。他形容說:「若 沒有給予適當的土壤和水,種子如何能萌芽 呢?」當一位醫師帶著熱誠與愛心投入安寧 緩和療護領域,長期下來如果仍只有感動, 是無法支撐到最後。在規劃教育訓練及繼續 教育時,王署長提及,應秉持營造環境中的 學習氛圍,讓有心投入者有支持的環境與系 統,互相討論;醫學會可以設置電話專線或 是網路群組,當第一線專科醫師遇到問題 時,能有尋求解答的管道,即時獲得解答讓 醫師在需求的當下立即運用,能夠學習的更 快成效更好,對病人而言也較有保障。
王署長認為,當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 師已達一定的數量,醫學會更應重視品質的 提升,延長教育訓練時間並增加教育訓練機 會。從學習成效來看,專科醫師的繼續教育 應減少聽課的訓練方式,提供使用於臨床實 務的學習管道,如以個案討論的互動模式, 重新燃起醫師投入時的熱情,種子才能萌芽 茁壯。
訂定非癌症疾病的指引
癌症末期病人接受安寧緩和照護,已 行之多年,而當 2009 年健保擴大適應症於 非癌疾病末期病人時,觀念普遍還未成熟, 於是常將癌症安寧照護概念運用於非癌症病
  116
Chapter 4
蛻變.成長.展望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  114   115   116   117   1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