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六章】醫療團隊的支持與正念減壓
最新日期:2021-08-29
黃鳳英
醫護人員在照顧新冠肺炎(Covid-19)病人的過程,因為暴露在高度的染疫風險之下,且不斷目睹病人染疫後急速變化的病程,使醫護人員身心承受高度的壓力。加上對病人受苦的深刻同理,會讓內心自然產生各種無力、焦慮、與壓力感。這些壓力感受會撞擊自己身心,使第一線照顧人員容易產生次級性創傷壓力(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)或是替代性創傷反應(Vicarious trauma)。為了避免造成自己更嚴重的身心影響,以下將說明壓力或創傷反應的症狀,並以正念減壓療法(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)的基本理念,列舉醫療人員自我照顧與紓解壓力症候的作法,以供參考。
壹、次級性創傷壓力症候群及替代性創傷反應
不論是次級性創傷壓力症候或替代性創傷反應,都是專業照顧者在照顧過程可能出現的現象(Finklestein, Stein, Greene, Bronstein, & Solomon, 2015),它經常有如下身心症狀(Beck, 2011):
一、生理症狀:
難以入睡或白天感覺極度疲累、夢見病人及病人受苦的遭遇、生理週期混亂、出現身體各種疲累
反應。
二、心理症狀:
情緒混亂、浮躁或感覺神經緊繃、反覆想到疫情或所照顧的病人景象、過度警覺、失去耐心、無法
容忍別人強烈情緒、感覺疏離麻木、擔心自己對病人做的不夠多、對自己原來有興趣的活動不再感
到有趣、感覺無望、無助、易怒等。
貳、正念減壓療法對於壓力症候與創傷反應的理念
正念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智(Mind)就像一部專門設計來解決問題的機器;一旦感受到威脅、焦慮、恐懼、不愉快時,心智解決問題的模式,就會開始運轉,它會帶領我們企圖擺脫、逃離我們不想要的狀況、情境或感受。然而此解決問題模式會有下列現象:
一、心智問題處理模式用來面對機器或物理性問題(例如手機壞掉)是有效的,但用此模式面對內心的
情緒,會讓我們陷入“以想法”解決問題的困境中,用想法向前找問題根源、或用想法想像問題若
無法解決的結果,這些反應會讓自己陷入負向想法的反芻(Rumination),導致更大的焦慮與恐慌
的產生 ,加重自我身心的負荷(Williams, 2008)。
二、心智問題處理模式加上人類語言的影響(語言、文字的意義是透過制約學習的過程),會讓我們在
內心裡超越時空的啟動記憶、想像未來,而且當我們在擔心疫情的時候,心智抓取的過去記憶皆會
傾向於負向的事件,如此,會造成我們不斷的在心裡製造災難劇情,造成自己更大的身心撞擊
(Hayes, Luoma, Bond, Masuda, & Lillis, 2006)。
三、我們的焦慮反應或是受到心智解決問題模式所製造的內心災難劇情,會使我們的交感神經亢奮並
引發腎上腺素分泌增加的戰、逃、與僵化反應,這些身心反應會弱化我們的免疫系統,影響大腦
前額葉功能,反而讓我們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(Lopez, Denny, & Fagundes, 2018)。
也就是說,如果聽任心智告訴我們需要擺脫厭煩感、焦慮、憂鬱感受,不但造成我們想從當下經驗
中逃避(但實際上卻無法逃離)、增加苦難、並降低我們的免疫力。
參、正念減壓的理念與技巧
正念減壓法的基本理念是以接納、開放、不評價的方式,學習以去中化的專注覺察方式與我們的身心感受相處,也就是說我們只有改變與想法、情緒、壓力或創傷感受之間的關係,但不是消滅這些身心感受,不論感受有多強烈或多負向。以下為建議的練習:
一、練習接納目前的現況:對於無法改變的事實、以及身心感受,要練習接納。因為再怎麼樣回想過去
,應該如何、早知如此…都無法改變現狀,反而讓我們陷入更大的無助、無望。
二、不論出現替代性創傷反應或是感受到各種負向情緒、想法,您要做的是接受這些身心的反應,只有
學會不對抗自己的身心,我們的大腦才能恢復平靜。
三、接納不是「順從」、「忍受」、「咬緊牙關忍受它」,而是運用覺察力,用開放的態度「允許感受
可以停留在這裡」、「與它和平相處、不需要刻意改變它」(Hayes, Strosahl, & Wilson, 2012)。
四、讓自己專注在此時此地:請試著在工作過程中,把專注力放在身體所接觸的事務上,例如:清楚的
感受手指頭接觸藥瓶的感覺,或是在跟病人溝通時,將專注力放在聽到的聲音與病人的感覺上面。
讓專注力跟隨自己的身體,避免一心多用,可以讓大腦安靜下來(Kabat-Zinn, 1990)。
五、以正念觀察情緒、想法,步驟如下:
(一) 給自己幾分鐘,把專注力回到自己,並以最大的接納、開放面對自己的身心反應。
(二) 不論我們的想法和感受是快樂或痛苦,都讓它們保持原來的樣貌。
(三) 接納它們只是心智特性在做的事情。
(四) 給這些想法和感受空間。
(五) 不要抗拒它們,任由它們自由地來來去去(建議下載面對困難的三分鐘正念練習引導帶作練習,
下載網址為:
https://reurl.cc/Nr20b9)
六、練習呼吸正念:在每個工作小時,找到任何的三分鐘空檔讓自己的專注力帶回到呼吸進出的感覺,
您可以選擇在胸腔或腹部感受呼吸的進出,或者將專注力放在鼻腔出入口的地方感受呼吸的進出。
不需要改變呼吸的型態,並且在專注力漂走時,再耐心的把專注力帶回到呼吸上面。
七、在每天辛苦之後,清洗完畢後,找一個安靜的空間,依照正念引導帶做身體掃描練習
(引導帶下載網址為:
https://reurl.cc/bXdljE)。
在做身體掃描練習時,引導帶中“觀察身體的感受”,請直接更正為「將專注力帶到身體的部位並
感受該部位的感覺」。
並且您可以將身體掃描的順序改成從腳底慢慢往上一個部位、一個部位的去感受身體,並練習不論
感受到任何感覺都容許該身體的感覺可以存在。
八、每天練習給自己慈悲:就像我們在朋友遭遇困難、挫折時,我們會不吝惜地對他們伸出雙手,甚至
溫暖的擁抱他們,我們自己也需要這樣的溫暖與擁抱,請試著每天在睡前都給予自己最大的祝福與
擁抱,並給自己最真誠的祝福!
肆、有助於緩解壓力的其他方法
一、試著讓自己每天擁有一段時空,可以放鬆的做自己喜歡的事。在這段時間中,只要有關疫情、
病人相關的想法進來時,讓這些想法自然來去,但不跟想法的內容繼續想像。
二、減少觀看新聞媒體的時間與長度。
三、找到另外一位同事相互支持、互相打氣。避免自己有孤軍奮戰的感覺。
四、接受自己是人:醫護人員常以救人為天職,但現實中有許多情況是即使我們窮盡一切力量,仍然
無法挽救病人的生命。當病人生命接近臨終時,我們要做的是盡可能讓他有較好品質的活到最後
一刻。我們可以用支持療法、症狀緩解技術緩解病人症狀,以溫柔的引導讓病人放下他的焦慮或
透過視訊與他的親人道愛、道謝、道別離來實踐它。就如同我們在面對生死時,只希望另個友人
不離不棄的陪伴。
五、如果我們因為疑似被感染需要被隔離時,請把它當作一個給自己好好休息的度假。試著用上面
提到的各種正念練習陪伴自己、並維持規律的作息與運動,讓自己更健康是在隔離期間最有效
的藥物!
伍、結語
如果您試了上述各種方法,依舊無法緩解自己的焦慮、煩躁或身心壓力感受,請您主動聯繫提供關懷的專業團隊。此外,第一線醫護人員雖然有防護裝備,但長期暴露在病毒之下,仍不免有百密一疏的情形。一旦自己染疫,造成同住家人或病房同事相互感染,會讓我們感到自責、愧疚,不斷擔心自我與親友的健康、害怕親友與同事的責難,這些狀況會讓我們的身心備受煎熬,並對周遭人員的態度變得敏感、陷入內心的災難劇場。如果發生上述情況,您需要的不是自我責備,而是要「自我慈悲」,請給予自己最大、最真誠的祝福! 只有在身心保持平穩的情況,我們才能做最適當的決策。
【參考文獻】
1.Beck, C. T. (2011).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in Nurses: A Systematic Review. Archives of
Psychiatric Nursing, 25(1), 1-10. doi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apnu.2010.05.005
2.Finklestein, M., Stein, E., Greene, T., Bronstein, I., & Solomon, Z. (2015).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
and Vicarious Trauma in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. Health & Social Work, 40(2), e25-e31.
doi:10.1093/hsw/hlv026
3.Hayes, S. C., Luoma, J. B., Bond, F. W., Masuda, A., & Lillis, J. (2006).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
Therapy: Model, processes and outcomes.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, 44(1), 1-25.
doi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brat.2005.06.006
4.Hayes, S. C., Strosahl, K. D., & Wilson, K. G. (2012).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:
The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mindful change (2nd ed.) New York: Guilford Press.
5.Kabat-Zinn, J. (1990). Full catastrophe living: 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face
stress,pain and illness. New York: Delacorte.
6.Lopez, R. B., Denny, B. T., & Fagundes, C. P. (2018). Neural mechanism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
their role in endocrine and immune functioning: 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of
affective disorders.Neuroscience & Biobehavioral Reviews, 95, 508-514.
doi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neubiorev.2018.10.019
7.Williams, J. M. G. (2008). Mindfulness, Depression and Modes of Mind. Cognitive Therapy and
Research,32(6), 721. doi:10.1007/s10608-008-9204-z