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薦序
最新日期:2021-08-29


        2019年年底中國武漢爆發新冠肺炎(COVID-19)疫情以來,全球已有兩億多名確定病例,四百多萬人死亡,更導致各國醫療體系崩潰、經濟蕭條。2020年疫情蔓延全球之際,台灣的防疫成效顯著,是全球少數累計發生率與死亡率最低,而且經濟正成長的國家之一,受到世界各國的肯定,成為自由民主國家的防疫典範。直至今年四月中旬,由於Alpha變異株病毒的入侵,發生一系列的群聚感染鏈,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五月十九日宣佈全國進入三級警戒,直至七月二十七日調降至二級警戒。這第二波新疫情造成一萬四千多位本土確診病例,以及八百多位死亡個案。

        在嚴峻疫情中,大量確診者湧進醫院,醫療體系的量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衝擊。染疫者診斷確診後,病人就飽受生命威脅之憂慮,一旦病程快速進展到末期,在病人被隔離的情況下,來不及「道謝」、「道愛」、「道歉」、「道別」就往生,對病人與家屬都有難以磨滅的遺憾。醫療團隊如何提供積極而有品質的緩和醫療服務,協助病人善終、家屬安心,就成為相當重要的課題。緩和醫療是藉由各種支持關懷,讓病人獲得積極的身心靈的照顧,它是超越生死的愛與和平的志業;而憐憫奉獻則是緩和醫療照護者的特質。

        世界衛生組織在2021年1月出版的「COVID-19 Clinical management: Living guidance」,提及緩和醫療是具多面向的整合性醫療,它的重點是透過及早辨識、評估和治療病人的身體、社會心理、精神壓力,以預防和減輕痛苦,並不侷限於末期臨終照護。該指引提及所有醫療團隊成員,都應提供罹患新冠肺炎病人基本之緩和醫療照護,包括緩解呼吸困難及其他症狀、提供社會支持等,並且對於所有確診病人,都應確定他們的預立醫療照護計畫,尊重他們的醫療選擇,提供對病人最佳之醫療照護服務。

        欣見「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」在疫情嚴峻期間,洞察國際脈動並關心本土疫情發展之需要,邀請不同職類之臨床專業人員、倫理及法律專家,共同發展、撰寫《台灣新冠肺炎安寧緩和醫療建議》,內容涵蓋生理、心理、社會、倫理及法律等各層面,更注意到醫療團隊照護者的自我照顧議題。這本建議可以作為所有醫療團隊的參考,提供病人及民眾更適切的緩和醫療照護。
 
陳建仁院士
中華民國(台灣)前副總統
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