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五章】倫理思辨與法律規範
最新日期:2022-08-22

Tip 符合倫理原則與法律規範的醫療決策過程:DNR的討論、不予或撤除維生醫療的倫理法律依據



一、病況評估、治療目標及預立醫療照護計畫的討論,常包括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的使用、是否氣管內
       插管、是否進行心肺復甦術的討論,但不應僅侷限於上述討論。病人及其家屬所重視的價值、文化
       及特殊習俗的考量、情緒上的擔憂與不安等等,應有充分的機會表達,並應得到適切的回應與尊重。
       當主責照護團隊因時間、資源、專業組成等條件不足以滿足上述需求,應啟動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、
       緩和醫療會診等流程,提供更優質的溝通、決策與醫療照護。
二、當新冠肺炎病人發生對氧氣治療反應不佳之呼吸衰竭、甚至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時,經兩位相關專科醫
       師評估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對末期病人之定義,並簽署意願書或同意書時,得不施行心肺復甦術
       (Do Not Resuscitate, DNR)及維生醫療。若醫療團隊對於末期的判定有疑義,可會診相關專科醫
       師或尋求倫理諮詢。
三、當新冠肺炎病人因呼吸衰竭,醫師判斷需使用氣管內插管,而且預期病人有相當機會回復到可接受的
       生活品質,但病人拒絕氣管內插管(Do Not Intubate, DNI)時,醫療團隊應加強溝通。了解病人拒
       絕嘗試治療的原因,告知插管後可能脫離呼吸器的機率,並給予病人限時嘗試治療(Time-limited 
       trial)的選項,承諾病人若氣管內插管治療效果不如預期,或產生病人無法接受之併發症時,能為病
       人撤除氣管內插管及其他維生醫療。若病人害怕氣管內插管之不適,也應給予緩解痛苦及考慮緩和性
       鎮靜的承諾,讓病人有機會接受最適當的治療。
四、醫病溝通上應注意釐清不施行氣管內插管(DNI)與不施行心肺復甦術(DNR)的差異,避免病人因
       過度擔心被CPR,而無法思考是否氣管內插管的決定。在尊重病人自主的前提下,也要避免治療不足
      (Undertreatment)。
五、不論病人是否使用呼吸器,當病人出現呼吸困難等情況,其他方法已經不足以改善病人的症狀時,在
       取得病人或其家屬的了解同意後,照護團隊應給予Morphine或Midazolam緩解病人的呼吸困難或會
       診安寧緩和醫療團隊提供建議與協助。若病人呼吸困難與焦躁不安的症狀無法有效被緩解,不但造成
       病人受苦,也可能造成家屬的罪惡感,成為潛在醫療糾紛來源。若醫療團隊覺得病人或家屬的決定有
       不妥,應啟動跨領域專業人員的協助或尋求倫理諮詢。
六、當病人簽署「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」時,家屬可藉由影音見證,並錄音、錄影存
       證,事後於見證人欄位簽署。相關討論應及早啟動。也可視臨床情況的進展,持續溝通與討論相關決
       策。
七、當病人使用非侵襲式正壓呼吸器或氣管內插管,但病情仍持續惡化,例如出現多重器官衰竭或瀕死徵
       兆。或因其他合併症,導致病人出現不可逆轉的昏迷。此時在兩位相關專科醫師評估是末期,又有病
       人預先簽署的意願書或由家屬替代決定(因為病人已經無法表達,家屬代為表達病人最可能的決
       簽署同意書的前提下,應依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之規定,撤除呼吸器、血液透析、升壓劑等維生醫療。
       定),這也符合醫學倫理行善及不傷害的原則。
八、為死亡統計的科學性及精確性,若病人已有嚴重影響健康狀態的疾病(例如癌症、末期腎臟疾病,因
       腦血管、失智、神經退化性疾病及老衰導致臥床…等),又同時罹患新冠肺炎者,此時新冠肺炎於死
       因之促進角色如同細菌性肺炎、流感等傳染性疾病。死因應以原本重大疾病診斷為主,新冠肺炎非為
       主要死因。
九、對末期病人而言,能得到適切的安寧緩和醫療為其基本人權。在照護過程所遇到各項倫理困境及法律
       問題,不僅要符合法律規範,更要透過倫理思辨及溫馨關懷的過程,才能達成生死兩相安的照護目
       標。
十、相對於成人,兒童在法律上視為限制行為能力人,因此他們的醫療知情同意或拒絕都是由父母或法定
       代理人來決定。為了幫助父母或法定代理人能做好生病兒童的代言人,醫療團隊應提供每一個醫療處
       置利弊的資訊,也必須給他們時間去思考及提出問題,將醫療焦點放在孩子的最佳利益
     (Best  interests)上。